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鱼腩的壮志

——与大虾同盘。 盘,是考盘,考盘在涧、在阿、在陆. . .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  

2015-04-10 21:14:32|  分类: 域外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  在制定出行路线的时候,是否把洞里萨湖编进去让我十分犹豫,因为在所看过的各种游记和评论中,对此湖及湖畔浮村的争议极大,吐嘈和点赞之悬殊仿佛是在议论地球的两端。但最后我还是把这个行程加了进去,我只待在暹粒,一连五晚,如果每天都只是参观寺庙古迹,那实在是审美疲劳,我需要有自然和人文景观来调剂当中的单调。无论它是好还是丑,也是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机会。这个湖对于柬埔寨,对于高棉民族太重要了。

  洞里萨湖是一个非常大的淡水湖,在柬埔寨的腹地,它具有极强的季节性,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。即使是枯水期,其面积也有2700平方公里,而一旦进入雨季,即暴涨至1万平方公里以上。这是一个易受洪水泛滥的国度,在吴哥,我们会惊叹于古人为什么会修建了如此之多、规模如此之大的水池,这些实际都是为了蓄洪,而只要我们打开地图,也就会明白,洞里萨湖就是这个国家的天然蓄洪库。

  一个大湖,其湖中物产之丰富不言而喻,旱季时露出的湖底淤泥,将会成为肥沃良田,而当雨季到临,湖畔的陆生植物与昆虫沉入湖底,又成为滋养水产的天然饲料。湖边的居民,都住在高脚木屋内,随着湖水变化,房子升沉,又有干脆聚居于湖中的,起居完全在水上,形成了浮村。这种聚落景观在整个东南亚其实也十分常见,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体现。

  在暹粒附近,至少有三条这样的浮村是游客所常去游览的,由近至远分别是空尼(Chong Kneas)、空邦鲁((Kampong Phluk)和磅克良(Kampong Khleang),其为游客所知悉并到访也由早到迟。距离最近开发最早的空尼村,旁边就有格罗姆寺(Phnom Krom),也有译作荣寺,位于湖边的山岗上,那是备受推荐观看日落的好地方,正因为如此,到空尼的游客最多,包括旅行团,所以氛围也多有非议,例如乱收费和污染严重。空邦鲁则有逐渐取代空尼之势,而我们去的是最远的磅克良。可以想象,当有一天磅克良也充斥游客的时候,旅行者就会向更遥远的浮村转移,原生态的村落就是如此一个继一个地被发现、启蒙、开发,而至“污染”,最后又抛弃。

  我们是在下午三点来钟就进入了磅克良,这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社区,一条运河通向湖中,人家就沿着运河两岸居住。岸的一侧也有一条与运河平行的泥土公路,我们的车子就沿着这公路向人家深处驶去。路两边是一栋接一栋的高脚屋,吊脚非常高,公路也就是街道,街两边间或有商店,全都是木结构。岸坡距离河面本已十分高峻了,再加上吊脚,屋平面离水面至少有十米以上,很难想象,两三个月之后,雨季到临,水位竟能暴升数丈。

  车子驶过,路上尘土飞扬,这里的都是红土,十分疏松,极易扬尘。这些土壤淋溶、冲刷到河里、湖中,于是整个大湖也就是浑浊的、锈色的了。穿过长长的街道,终于来到码头,我们在高处望下去,那是一片大场面,繁忙的河道通往远方,水面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船只,不时有快艇在河道上飞驰而过,马达轰鸣,激起高高的污浊的水花,河道两岸,是枕河而居的高脚楼,一间挨着一间,一直望不到尽头。

  我们走下岸坡,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的咸腥味,这时正是烈日如火,而岸边也是热火朝天,人们正在忙碌着装货卸货,有一袋袋的豆子,也有鱼类贝类水产。Vandy帮我们找好了船,每人20美元,确实非常昂贵,但这个价钱事前是知道的,而且听说是归于整个社区所有,而非船家所独享。我们上船坐好,船家启动马达,驶进了河道。

  水位是极浅的,以致螺旋桨几乎是斜贴在水面驱动,于是便激起飞溅的浪花,而河道又十分狭窄,极为考验驾驶的技巧,幸好每艘船只相会时,都会小心翼翼。人坐在船中,几乎就贴着水面,得以从一个很低的角度来仰看两岸的景物。这里民居和船只的稠密让人惊叹,他们生活起居、吃喝拉撒全在这水上,所以不可能指望这河水能清澈如镜,但即使如此,飘浮垃圾却意外的少。

  河上有人在洗涤,有人在补网,有人在游泳,有人在打渔,也有人在起货落货,船只则是来来往往。有人光着膀子,晒得赤黑,也有人全身包裹,只露双眼。那些吊脚屋,可以说是简陋非常,也可以说是五彩斑斓,许多人家窗外都摆有盆花,绚烂娇艳。这里你可以说它美,也可以说它丑,你可以说它原始朴素,也可以说它污浊恶臭,但毫无疑问,它充满生气。能深入社区,观察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,这倒是不枉此行。

  船终于渐渐驶离了人家,岸两边出现了田野,Vandy让船家在岸边靠了一会,我们上岸去看看这里的田园。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豆田,豆荚挂满茎杆,已经即将成熟。田边有看园人的房舍,屋前停着拖拉机,和用竹竿土制的滴洒器械,两只小狗跑出来向我们吠叫,主人则制止了它们,并友好地和我们点头。轻风从田野上吹来,带着丰收的气息,阳光下,豆子的枝叶透出金黄的色泽,远处,一片白云正浮在蓝天之下,让人赏心悦目。

  我们告别了农家回到船上,准备继续起航,由于水浅,船底卡着岸边的淤泥,费了许大的劲,甚至连Vandy都跳到水里帮忙推船,才让船只重回到航道上。又驶了好长的一段距离,终于进入了大湖,即使是旱季,湖面也有30公里宽,放眼望去,确是了无边际。水色依然浑浊,但风是清爽的,湖天宽广,让人心胸也为之一阔。

  船家把我们送到一个浮村之中,那是名副其实的湖中人家,由二三十艘船屋组成。这里是原始的,没有招呼游客的商店或者餐厅,实际上整个行程我们也只遇到另外两拨游人。我们的船就在船屋之间停了下来,就等湖中的日落了,毫无疑问,这天晴空万里,每个人心里都期待着红日沉入湖中的壮美景象。

  这时,旁边一艘船屋上,三个戏水的小女孩正好帮我们打发了等候的时光。快乐真是和富足与否毫无关系,她们三个的总年纪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5岁,就自个撑了一只小艇荡了开来,一个在船上划桨,两个在湖里玩水,天真烂漫,无忧无虑。她们的家长似乎毫不担心,我没有见到任何的大人,也是,她们都是湖上的儿女,生于斯,长于斯,就跟湖里的鱼儿一般。

  6点稍过,湖天已经一片通黄,只见落日熔金,美不胜收。我很自然地对比起一年前在茵莱湖上的黄昏,太阳是如此的慷慨,她不论海拔的高低,不论方圆的大小,不论清澈或是污浊,她都同样的温暖,都同样把最美的一刻毫无保留地投向她所眷顾的人间。

  我们又待了好一会,直到最后一片霞光即将消逝,才开始返程。又经过漫长的水路,终于回到磅克良,此时,天已经完全黑透了,四下一片静谧,早没了日间的繁嚣和噪杂,高脚屋里没有几点灯光,也许是惜电,也许是忙碌了一天要早早歇息。我们上了岸,别过船家,差不多1个半小时后,我们又回到了的暹粒市区,却是万家灯火,霓虹辉映,已换了天地。
 
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吴哥行纪—— (三)洞里萨湖 - 鲸鱼腹 - 鱼腩的壮志
 

  (待续……)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7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