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鱼腩的壮志

——与大虾同盘。 盘,是考盘,考盘在涧、在阿、在陆. . .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花山石窟  

2009-08-13 00:00:00|  分类: 旅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  在酒店的房间,我看到当地画报上有关花山石窟的几张照片和介绍,觉得颇为神奇,于是就去了一趟。花山在屯溪东郊的屯光镇浯村,紧靠着新安江边上,这是一片秀丽的乡野,种有大片的葡萄,新安江江水宽阔,水流急湍,南边的岸滩平缓伸展,绿草如茵,而北岸则是那花山了,并不险峻,也就三四十米高的样子,丘陵起伏,据说每年春季,会漫山开遍杜鹃,到秋季来临时,又变成了紫薇的海洋,于是就被人叫做“花山”。而此际则是树木丰茂,一片郁郁葱葱的样子,总之,骤然是万万看不出会掩藏着天大的谜团的。与此山的种种迷异相比,当局是毫不含糊,堂然收取70大元的门票(还不含24号窟),方许通过横跨江水的铁索桥,到达山下。我看过那些石窟之后,虽不知道开凿的先人有何用意,但至少惠及了子孙这点,则是毫无置疑的。

  一片葱茏之下,大概整个花山都已被掏空,从编号估计,藏有不下几十个石窟,现只开发了当中的几个,我们看的是35号、2号和24号窟。尽管早有准备,但走进去时,依然有点吃惊和不可思议,竟如此之大!这些洞穴并不是天然所形成,而全部是人工在坚硬的花岗岩体上开凿出来,四壁及穹顶留有纹理清晰的凿痕,留有巨大的石柱支撑,一个石窟甚至还是立体的,深达几层。如35号窟就洞长170米,里面石室错落,有如迷宫,总面积12000余平方米,高低落差达25米,凿出的石料不下十万立方。有些石室还存有潭水,如24号窟就几乎整个泡在水中,坐船进去,只看见第一层的6根巨柱,而下水中的三层又各有6根,合24根柱。总之,每个到花山的游人都必然要问道:为什么?

  为什么开凿这样的洞窟?工程之浩大,难以想象,且一无壁画,二无文字,三无雕像,四无史料记载,五无民间传说,六无遗物,实在充满了谜团。皇陵说、采石说、外星说、屯兵说、屯粮说、屯盐说、巢居说、道家福地说……各种猜测莫衷一是,即使是开凿的时间也成悬疑。我看这里紧靠新安江,利于运输,采石是可信的,而且石材的用途也多得很,运送到各地都自有用处,一代人、两代人甚至几代人恒久地作业,的确可以愚公移山,创造奇迹,但问题是为什么要凿洞开采?而不是理所当然的如今天所常见的开山取石?凿洞是如此费时塞事,难以腾挪,浪费石料,虚耗工效,同时为防止坍塌,又要留柱支撑,工程力学需拿捏得毫不含糊。

  但我觉得除了采石,其它猜测更不靠谱,尤其是不可能出动大兵团作业,大规模的动作不可能没有历史记载,至少会留点民间传说,而且最重要的是千军万马在洞窟里根本施展不开来,在这样的环境只适合百人规模的动作,顶多是数百人,用漫长的岁月、数代光阴来打凿,“水滴石穿”般的刻苦耐劳正是中国人所擅长的。我们假设这个地方适合采石,事实上也如此,有便利水运,有花岗岩体,于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就以采石为生计之一,世代为之,既然是普通的生活工作,于是没有任何记载就毫不奇怪了。所以关键问题还是回到之前所述,为什么不是通常的开山采石,而是费力地挖穴采石,只要解决了这个疑问,其他就不成问题了。

  但回答这个疑问并不容易,我也无意深究。而撇开石窟不说,外面的天地还是很美的,有绿油油的山野,有蜿蜒而过的新安江,有远端白墙黛瓦的徽州人家,还有风光旖旎的花湖,而最喜湖上的黑天鹅,我就看见一家子,夫妻俩带着几个孩子优哉游哉极为写意,使人羡慕。从这个角度看,挖穴采石又不知比开山采石强多少倍,没有教山河色变,没有让林木疮痍,善莫大焉!







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4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