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鱼腩的壮志

——与大虾同盘。 盘,是考盘,考盘在涧、在阿、在陆. . .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鲸腹俎末·爆谷煎堆  

2005-03-12 00:00:00|  分类: 谈吃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上一篇:鲸腹俎末·饭兜传奇
下一篇:鲸腹俎末·车轮面包

  煎堆是大家熟悉的传统糕点了,旧底节庆里,是咱们广府地区祭祀祖先、款待亲友所一定有的,富人家里“珠盒描金红络索,馈年呼婢送煎堆”,而贫寒的也要“年晚煎堆、人有我有”。虽然民田、沙田、还有疍家等各有不同的做法,但总归是一个个肥嘟嘟、油亮亮,寓意着喜庆与团圆,所谓“煎堆碌碌,金银满屋”,为节日里添意头。

  但说到底,毕竟也不是很好吃的东西,现在城里人恐怕早都厌了那种肥腻,敬而远之,眼下可能也就一些最顽固的主妇还会做一点,以奉祖先,大人孩子其实也很少问津了,好象我家,盘子里头搁到春节过后依然没有怎么动,到了最后余下的总不免又成了早餐,不由你不吃上一点。

  我对煎堆是说不上惦记了,我所怀念的只是过去作煎堆时的气氛。旧底乡下人生活困难,难得开一下油锅,岁末年宵炸煎堆可是家里的盛事,连带让灶君老爷也沾得一点油烟气。吃过年夜饭,辞旧迎新,一家子大大小小老老嫩嫩全出动,搬出小板凳,围着炉子炸油角炸煎堆,边忙边聊,欢欢喜喜,和和洽洽,热热闹闹。如果碰上港澳的乡亲捎回来一瓶纯正花生油,那就更幸福了,香气足可独帜一村子,记忆中的除夕夜本就是让这种油香味还有炮竹的烟硝味所洋溢着的。

  印象最深的尤其是做手工繁复的爆谷煎堆,所谓爆谷煎堆,清初的岭南民俗家屈大均先生在《广东新语》中已有记载:“广州之俗,以烈火爆开糯谷,名曰爆谷,为煎堆心馅。”做这种煎堆,一定要将爆谷和炸花生等馅料加上沸糖浆拌匀,然后乘热捏成拳头大小的球状,所以人单的家庭还忙不过来,还要广邀壮汉好手,烧起两只锅,各掌其事:擀面皮的、煮糖浆的、捏馅料的、裹面皮的、下锅炸的,热闹得不可开交。

  大只佬们肯定分派做捏馅料,爆谷和花生往滚烫的糖浆里一倒,马上几只手伸下去,各人抄起一堆子,然后使劲的捏,顾不得双手给烫得通红,要把饮奶的劲都得使上,在糖浆凝结之前握实、握圆。这时我们小孩,当然是蹿上跳下的,给这位打打下手,帮那个掌掌油篱,偷尝几粒爆谷,啃两口热乎的成品,吱吱喳喳,总之一屋子里烟熏火燎,油香四溢,欢声笑语。什么叫热火朝天?在每年最后的一个冬夜里,这就叫做热火朝天!

  皮有糯米粉做的,也有用粘米粉的,前着香软,后者酥脆,炸好的爆谷煎堆差不多有铅球大小,浑身金黄,沉甸甸的,如果乍然塞给一个外乡人尝尝,敢情他不知如何下嘴。我们呢,总归得象剖西瓜一样切开来几块吃,蹦蹦脆,有些淘气的孩子索性举了钉锤打碎了来吃,也有的是重新蒸软了再吃,各人钟爱吧。有时我想,这东西从做到吃,都一样的费工费力,人们过去依然乐此不疲,谁会真为了爱它的味道?图的其实就是那种欢欢喜喜的热闹劲儿。

  今儿、往后,煎堆肯定还是有的,商店里头也会卖一点,应应节呗,不过少了一家子围着火炉热热闹闹的情景,从人到要奉的祖先都索然无味,也就难免了。

  2004-02-15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3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